农业部办公厅关于水生野生动物展演场馆评估结果的通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02 22:20:38   浏览:9552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水生野生动物展演场馆评估结果的通报

农业部办公厅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水生野生动物展演场馆评估结果的通报

  根据《农业部关于加强海洋馆和水族馆等展演场馆水生野生动物驯养展演活动管理的通知》(农渔发[2010]36号)要求,我部对各地水生野生动物展演场馆进行了一次全面清查整顿和评估,现将有关情况通报如下:

  一、评估情况

  按照农渔发[2010]36号文件要求,截至2010年12月底,全国共有25个省(区、市)报送了84家水生野生动物展演场馆的自查评估报告,我部于2011年1月上旬组织濒危水生野生动植物种科学委员会(以下简称“濒科委”)委员及有关专家组成15个核查组,分赴各地对展演场馆进行了现场核查,并于2011年1月17—19日在北京召开濒科委会议,对各场馆水生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场所设施及条件、技术能力、经费保障、规章制度、应急预案、档案记录、广告宣传、经营管理等进行了全面集中评估。

  二、评估结果

  84家场馆中,66家展演场馆通过评估(具体名单见附件1),可以按规定继续开展水生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和展览、表演活动;11家展演场馆原则通过评估,需进行整改(具体名单和整改意见见附件2);7家场馆未通过评估。

  三、有关要求

  海洋馆、水族馆等展演场馆是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的重要环节,请各地高度重视,认真履行法律法规赋予的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管理职责,切实加强海洋馆、水族馆等展演场馆的监督管理。

  (一)加强整顿,确保评估工作取得实效。对需要进行整改的展演场馆,要督促整改,整改期间可以进行适当驯养活动,但不得进行展演活动,整改时间截至2011年9月底,到期后要报送我部渔政指挥中心进行再核查评估,仍不能通过评估的,不得再从事水生野生动物驯养、展演活动。对没有通过评估的水生野生动物展演场馆,要依法吊销其许可证件,不得再从事水生野生动物驯养、展演活动。

  (二)将展演场馆纳入常态化管理。省级渔业主管部门要在原有特许利用证件管理基础上,加强对展演场馆的日常检查评估,将此项工作纳入水生野生动物保护日常工作重点。对已建场馆,要加强跟踪监管。对新建以水生野生动物驯养、展演为主要功能的海洋馆、水族馆等场馆,要引进前置评估制度,展演场馆建设前,需提交建设方案和水生野生动物驯养、展演可行性论证报告,由濒科委专家进行评估,凡未通过评估的,即使建成也不得开展水生野生动物驯养、展演等特许利用活动。要逐步建立事前申请、专家评估、特许利用、日常检查的展演场馆监管工作机制。


附件:
.CEB
附件1:通过评估水生野生动物展演场馆名单.xls
http://www.moa.gov.cn/govpublic/YYJ/201104/P020110413346615399367.xls
附件2:未通过评估水生野生动物展演场馆名单.xls
http://www.moa.gov.cn/govpublic/YYJ/201104/P020110413346615397584.xls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江苏省国防教育条例

江苏省人大常委会


江苏省国防教育条例

江苏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公告第9号

《江苏省国防教育条例》已由江苏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于2008年11月18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09年2月1日起施行。

2008年11月18日
江苏省国防教育条例

(2008年11月18日江苏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普及和加强国防教育,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公民的国防观念,促进国防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国防教育。

本条例所称的国防教育,是指使公民增强国防观念,掌握基本的国防知识,学习必要的军事技能,激发爱国热情,自觉履行国防义务的全民性终身教育。

第三条 国防教育贯彻全民参与、长期坚持、讲求实效的方针,实行经常教育与集中教育相结合、普及教育与重点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与行为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领导本行政区域内国防教育工作,并将国防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单位开展国防教育和公民接受国防教育创造条件。

县级以上地方国防教育工作主管机构,负责组织、指导、协调和检查本行政区域内的国防教育工作。

驻本省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按照国家和军队的有关规定,协助和支持地方开展国防教育活动。

第五条 普及和加强国防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接受国防教育是公民依法享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



第二章 国防教育的职责



第六条 县级以上地方国防教育委员会是本行政区域国防教育工作的主管机构,其主要职责是:

(一)组织宣传和贯彻落实有关国防教育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二)制定和组织实施国防教育规划和计划;

(三)协调和研究解决国防教育方面的重大问题;

(四)组织开展国防教育重大活动,对有关部门和单位的国防教育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检查;

(五)总结推广国防教育工作经验,表彰国防教育先进典型。

国防教育委员会办公室负责国防教育委员会的日常工作。

第七条 征兵、国防科研生产、国民经济动员、人民防空、国防交通、军事设施保护等工作的主管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负责国防教育工作。

第八条 文化宣传、新闻出版、广播电视部门应当把国防教育列入社会宣传、教育规划,根据形势和任务的要求,组织做好国防教育的宣传工作。

省、设区的市、县(市、区)广播电台、电视台、报刊、政府网站等应当开设国防教育节目或者栏目,宣传和普及国防知识。

第九条 教育部门应当把国防教育列入教育工作计划,加强对学校国防教育的组织、指导和监督,并对学校国防教育定期进行考核。

学校应当把国防教育列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国防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第十条 民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应当结合拥军优属、安置转业退伍军人,开展国防教育活动。

公安、司法行政部门应当结合维护社会治安和法制宣传等工作,开展国防教育活动。

科技、国家安全、财政、建设、交通、体育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结合工作特点,做好有关国防教育工作。

第十一条 城市居民委员会、农村村民委员会应当将国防教育纳入社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做好国防教育工作。

第十二条 工会、共青团、妇联以及其他社会团体,应当发挥各自优势,协助人民政府开展各种形式的国防教育活动。

第十三条 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将国防教育列入职工教育计划,结合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业务培训、文化体育等活动,做好本单位的国防教育工作。

承担国防科研生产、国防设施建设、国防交通保障等任务的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根据所担负的任务,制定相应的国防教育计划,有针对性地对职工进行国防教育。

外商投资企业中国职工的国防教育,由中方行政负责人或者工会组织实施。



第三章 国防教育的内容、对象与形式



第十四条 开展国防教育,应当按照国防教育大纲的要求,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确定相应的教育内容和时间,采取各种方式方法,分类组织实施。

第十五条 国防教育的内容应当突出爱国主义,体现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保障国家发展利益的需要,依据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和方针、原则确定。

国防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国防理论、国防知识(含人民防空基本知识)、国防历史、国防法规、国防形势与任务和国防技能等。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应当结合实际,灵活设置教育内容。

第十六条 国防教育分为重点教育和普及教育。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的工作人员,企业事业单位、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负责人,民兵、预备役官兵和学生接受重点教育。其他公民接受普及教育。

第十七条 各地区、各部门领导人员应当积极组织领导本地区、本部门开展国防教育活动,并带头接受国防教育,自觉履行国防义务,掌握必需的国防知识,具备一定的军事素养和相应的组织动员能力。

领导人员的国防教育,应当通过在干部培训机构接受培训,举办国防形势报告会,组织政治理论学习和体验军营生活等方式进行。

第十八条 国家机关一般工作人员应当具备基本的国防知识和一定的军事技能,有较强的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

国家机关一般工作人员的国防教育,应当根据各自的工作性质和特点,结合在职学习、业务培训、年度考核等方式进行。

第十九条 小学和初级中学学生应当接受基本的国防教育,高级中学和相当于高级中学的学校学生应当接受比较系统的国防教育,高等学校学生应当接受全面系统的国防教育。

小学和初级中学应当将国防教育有关内容纳入语文、历史、体育、思想品德等课程,采取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

高级中学和相当于高级中学的学校应当针对学生的特点和需要,结合开设国防教育教学课和开展学生军事训练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学生接受国防教育情况应当进行考勤登记,军事训练成绩记入学籍档案。

高等学校应当通过设置国防教育课程,开展学生军事训练和各种国防教育主题活动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学生学习国防教育课程成绩和军事训练成绩应当记入学籍档案。

学校应当依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合理安排军事训练的时间、科目和强度,采取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

第二十条 民兵、预备役人员应当掌握现代国防知识和军事技能,牢固树立国防观念,积极参加和支持国防建设。

民兵、预备役人员的国防教育,应当利用政治教育和组织整顿、军事训练、执行勤务、征兵教育以及重要节日、纪念日,采取集中教育和个人自学、理论教育和行为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第二十一条 工人、农民及其他社会人员应当自觉接受国防教育,掌握国防常识,履行国防义务。

工人、农民及其他社会人员的国防教育,应当结合职工教育、征兵、拥军优属以及重大节日、纪念日等活动进行。

第二十二条 每年九月的第三个星期六为全民国防教育日。在全民国防教育日活动中,国防教育委员会和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报告会、参观国防教育基地等形式,集中开展国防教育,增强教育效果。



第四章 国防教育的保障



第二十三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把国防教育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确保专款专用。国防教育经费应当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逐步增加。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开展国防教育所需经费,在本单位预算经费内列支;企业开展国防教育所需经费,在本单位职工教育经费中列支。

学校组织学生军事训练所需的经费,应当按照现行财政管理体制,纳入学校主管部门预算管理,合理确定人均经费标准,实行综合定额拨款。学校主管部门应当将该项经费拨付有关学校,专门用于学校开展军事训练。学校不得增加学生负担。

第二十四条 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以捐款或者捐物的方式,资助国防教育事业。社会组织和个人资助国防教育的财产,由国防教育基金组织或者其他公益性社会组织依法管理。

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提供或者捐赠所收藏的具有国防教育意义的实物用于国防教育。使用单位对提供使用的实物应当妥善保管,使用完毕,及时归还。

第二十五条 县级以上地方国防教育委员会应当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做好国防教育教员的选拔、培训和管理工作,加强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国防教育委员会可以根据需要,组建国防教育讲师团。

第二十六条 国防教育教员应当热爱国防教育事业,具有基本国防知识和必要军事技能。国防教育教员主要从下列人员中选拔:

(一)英雄模范人物、国防科技人员、在职或者离休退休干部;

(二)人民武装干部、转业干部、优秀退伍军人或者民兵、预备役骨干;

(三)各类学校教师;

(四)现役军人。

第二十七条 国防教育教员分为专职教员和兼职教员。专职教员应当具备教师任职资格或者是军队派遣的军官,主要承担高等学校、高级中学和相当于高级中学的学校国防教育教学和学生军事训练。兼职教员主要协助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开展国防教育教学和活动。

第二十八条 省国防教育委员会应当组织编写国防教育基础知识教材,面向社会普及国防知识。

各地区、各部门应当依据国防教育大纲,结合各自的特点,组织编写国防教育应用教材,针对不同类别教育对象开展国防教育。

广泛利用音像、影像、电子读物、互联网等现代教育教学手段,传播和普及国防知识。

第二十九条 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革命遗址和其他具有国防教育功能的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文化馆、青少年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以及民兵、预备役训练基地等场所,应当为公民接受国防教育提供便利,对有组织的国防教育活动实行免费;被命名为国防教育基地的,应当向社会免费开放。

第三十条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人员参加有组织的国防教育活动,应当视作工作出勤,所在单位应当给予支持和保障。

第三十一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和国防教育委员会,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开展国防教育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考核评估,保障国防教育的落实。

第五章 奖励与处罚



第三十二条 国防教育的工作成绩,应当作为创建双拥模范城(县)和评比文明单位、文明村镇的考核内容。

第三十三条 国防教育委员会对做出显著成绩的国防教育先进单位和个人,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三十四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的规定处理:

(一)拒不开展国防教育活动的;

(二)挪用、克扣国防教育经费的;

(三)侵占、破坏国防教育基地设施或者故意损毁展品的;

(四)寻衅滋事,扰乱国防教育工作和活动秩序的;

(五)负责国防教育的国家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五条 本条例自2009年2月1日起施行。1992年6月19日江苏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1997年7月31日江苏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修订的《江苏省全民国防教育条例》同时废止。

关于《江苏省国防教育条例(草案)》的说明

——2008年7月22日在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上

江苏省副省长 李小敏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省人民政府的委托,现就《江苏省国防教育条例(草案)》(以下简称《条例(草案)》),作如下说明:

一、立法的必要性

1992年6月19日,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了《江苏省全民国防教育条例》(以下简称《条例》)。1997年7月31日,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对《条例》作了修订。各地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条例》,我省国防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国防教育的组织领导力度不断加大,各级领导干部和全社会的国防意识明显增强,学校国防教育质量显著提高,社会国防教育覆盖面日益扩大,群众性国防教育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生动活泼,产生了较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实践证明,《条例》的颁布实施,对于保证我省国防教育的顺利开展,增强全民国防观念,提高全民思想道德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国防教育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发生了很大变化。党的十七大对开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作出了全面部署,强调要“增强全民国防观念”,这对国防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2001年4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施行了《国防教育法》,对国防教育的方针、原则和组织机构,以及学校国防教育、社会国防教育、国防教育的保障等作出了明确规定。2006年11月,国家国防动员委员会又公布施行了《全民国防教育大纲》,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提出了不同的要求。面对国防教育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我省《条例》已不能完全适应,有些规定和要求显得相对滞后。同时,我省在多年的国防教育实践中,既积累和形成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做法,也暴露出了各地发展不够平衡、教育手段相对单一、保障措施不够有力等实际问题,这些都需要对《条例》加以充实和完善。因此,制定新的《条例》十分必要。

二、起草过程

2007年1月,省国防教育委员会办公室(设在省军区)向省国防教育委员会领导提出了修改《条例》的请示,经批准同意,省军区专门组织班子,开始了《条例(草案)》的起草工作。2008年4月,《条例(草案)》送审稿经省国防教育委员会领导同志同意后报省政府。省政府法制办按照要求,立即征求省各有关部门、单位和地方政府的意见,并会同省国防教育委员会办公室对送审稿作了认真修改。4月下旬,省政府法制办会同省国防教育委员会办公室先后赴扬州、泰州等地调研,专题征求军队和地方有关部门的意见。5月中旬,省政府法制办专门召开省国防教育委员会成员单位有关同志座谈会,进一步征求对完善《条例(草案)》的意见和建议。同时,省政府法制办还对兄弟省市已出台的相关法规、规章进行比较研究,在此基础上,对《条例(草案)》进一步作了推敲和修改。6月中旬,省政府法制办召开省各有关部门、单位负责同志协调会,再次对有关问题进行协调,最终形成了提请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的《条例(草案)》。2008年7月2日,省政府第11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条例(草案)》,现提请省人大常委会本次会议审议。

三、需要说明的问题

《条例(草案)》在框架结构上,对原《条例》的框架结构进行了调整,共分为总则,国防教育的职责,国防教育的内容、对象与形式,国防教育的保障,奖励与处罚,附则等6章;在内容设置上,遵照上位法,结合江苏实际,本着与时俱进的精神,对原《条例》作了较大幅度的修改、充实和完善。

(一)关于立法的指导思想

起草《条例(草案)》的基本指导思想,一是坚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于更好地普及和加强国防教育,促进国防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二是本着与时俱进的精神,把修改完善与新形势、新要求不相适应的内容作为立法重点,对国家法律、法规没有规定或规定得比较原则的内容进行细化和补充,将多年来国防教育工作的成功经验和特色做法纳入《条例(草案)》。三是将国防教育放入社会经济发展的全局来考虑,使国防教育工作与江苏社会经济改革发展的总体目标和要求相一致,增强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四是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着眼于新形势下国防教育工作的实际需要,为开展国防教育工作提供必要保障,创造良好条件。

(二)关于国防教育的职责问题

《国防教育法》第六条规定:“国务院领导全国的国防教育工作。中央军事委员会协同国务院开展全民国防教育。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领导本行政区域内的国防教育工作。驻地军事机关协助和支持地方人民政府开展国防教育。”目前,全国31个省(区、市)国防教育办公室有12个设在省委宣传部,有1个设在省政府办公厅,有18个设在省军区政治部。我省的国防教育办公室设在省军区政治部,由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省军区政治部派员组成。13个省辖市中,除南通市设在市委宣传部、扬州市设在市政府外,其他均设在军分区(警备区)政治部。由于目前国家对省以下国防教育机构设置、人员配制的问题还在研究之中,没有统一的意见,因此,在对各级如何设置国防教育机构问题上,《条例(草案)》采取维持现状的办法,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国防教育委员会是本行政区域国防教育工作的主管机构(第六条)。这样规定,有利于在国家作出统一规定后,省国防教育委员会进行统一部署和调整。

国防教育作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个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各司其职,齐抓共管。为建立和健全国防教育的组织管理体系,《条例(草案)》依据《国防教育法》的规定,细化了国防教育工作机构和相关部门的职责(第七条和第八条)。明确宣传部门负责国防教育的宣传规划、阵地建设和先进典型宣传工作;教育部门负责学校国防教育的组织、指导和监督工作。鉴于征兵、国防科研生产、国防经济动员、人民防空、国防交通、军事设施保护等本身就属于国防领域的工作,是直接为国防建设服务的,《人民防空法》、《征兵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对上述部门负责的国防教育工作有特殊要求,因此《条例(草案)》对这些部门依法负责国防教育工作问题也作了原则规定(第十条)。此外,《条例(草案)》还明确科技、国家安全、民政、司法行政等部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以及企事业单位,按照各自职责,结合工作特点,开展各种形式的国防教育活动,做好有关国防教育工作。

(三)关于国防教育的内容、对象与形式问题

国防教育分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两个系统,按照普及教育和重点教育两个层次进行。国家国防动员委员会专门颁布了《全民国防教育大纲》,对国防教育的内容、对象、形式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因此,《条例(草案)》在“国防教育的内容、对象与形式”这一章,着重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要求确定相应的教育内容和时间,采取各种方式方法,分类组织实施。对领导干部、学生、民兵预备役人员等国防教育重点对象有所侧重。

报刊、广播电视、政府网站是党和国家的宣传工具,是密切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纽带和桥梁。因此,《条例(草案)》第二十三条规定,报刊、广播电视、政府网站等应当开设必要的国防教育节目或者栏目,宣传和普及国防知识。从目前情况看,我省的报刊、广播电视、政府网站绝大多数都设有以国防教育为主题的节目或者栏目。这些节目或者栏目在各地开展的国防教育活动中,发挥了舆论宣传的主导作用,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教育效果。

(四)关于国防教育的保障问题

针对一些地方的国防教育经费保障不足、师资力量不足、教材缺乏等问题,《条例(草案)》在“国防教育保障”一章中,从人、财、物、场所等方面明确了国防教育的保障措施。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把国防教育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并根据经济发展实际和开展国防教育需要予以保障,确保专款专用(第二十五条第一款);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以捐款或者捐物的方式,资助国防教育事业(第二十六条);省国防教育委员会应当会同有关部门,针对不同类别教育对象,结合本省实际,组织编写国防教育教材(第二十八条)。《条例(草案)》第二十七条还对国防教育教员的选拔作出了具体规定。

国防教育基地是开展国防教育的重要场所,在国防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国防教育法》规定,烈士陵园、革命遗址和其他具有国防教育功能的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文化馆、青少年宫等场所,应当为公民接受国防教育提供便利,对有组织的国防教育活动实行优惠或者免费;具备一定条件,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命名为国防教育基地。被命名为国防教育基地的,应当对有组织的中小学生免费开放;在全民国防教育日向社会免费开放。目前,我省已命名了53个省级国防教育基地、14个省级国防教育示范基地。根据中宣部《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中宣发[2008]2号)精神,我省已经公布了第一批免费开放的174家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其中包括了37家国防教育基地。根据国家要求和我省实际情况,《条例(草案)》第二十九条规定,国防教育基地应当逐步向社会免费开放。

(五)关于奖励与处罚的问题

为了促进《条例》的贯彻落实,保证国防教育的顺利开展,《条例(草案)》规定,国防教育的工作成绩,应当作为评比文明单位、文明村镇和创建双拥模范城(县)的考核内容(第三十条);国防教育委员会对做出显著成绩的国防教育先进单位和个人,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第三十一条)。在实际工作中,自1990年以来,省国防教育委员会已先后召开7次全省性的国防教育总结表彰大会,表彰了一大批国防教育先进单位和个人,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干部群众参与国防教育的热情。此外,《条例(草案)》还针对拒不开展国防教育活动,挪用、克扣国防教育经费,侵占、破坏国防教育基地设施、损毁展品,扰乱国防教育工作和活动秩序,以及负责国防教育的国家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违法行为,规定了要依据《国防教育法》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第三十二条)。这是一种指引性的规定。

以上说明,连同《条例(草案)》,请予以审议。

关于《江苏省国防教育条例(草案)》

审查意见的报告

——2008年7月22日在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上

省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委员会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受主任会议委托,我委对省人民政府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的《江苏省国防教育条例(草案)》(以下简称《条例(草案)》)进行了审查,现将审查意见报告如下:

国防教育是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对全体公民进行的一种具有特定目的和内容的教育活动。加强国防教育有利于提高全民国防意识,增强民族凝聚力,维护国家利益和保障国家安全与发展。

1992年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制定了《江苏省全民国防教育条例》,对推动我省国防教育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该《条例》实施十多年来,各级政府及有关方面根据《条例》的要求,积极加强国防教育训练基地建设,认真组织民兵预备役人员培训工作,促进学校国防教育正常开展,努力提高领导干部国防观念,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被评为全国“爱中华、奔小康、强国防”国防教育系列活动的先进单位。但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国防教育工作面临的环境、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工作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各地发展不平衡,有的地方对国防教育不够重视。二是教育手段比较单一,教育效果不够明显。三是少数地方经费不到位,保障措施不够有力。这些对国防教育的法制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2001年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以下简称《国防教育法》)。该法明确了新形势下国防教育的方针、原则、领导体制、职责任务、教育保障和法律责任等重要问题,成为新的历史条件下指导国防教育工作的法律依据。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国防教育法》,解决国防教育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推动我省国防教育法制化进程,从江苏实际出发重新制定《江苏省国防教育条例》是十分必要的。

在《条例(草案)》起草过程中,省政府有关部门做了大量工作。我委也提前介入,专程到镇江、常州等地进行调研,并征求了13个市人大常委会对《条例(草案)》的意见,及时将相关意见转交给政府有关部门。

我委认为,提请本次会议审议的《条例(草案)》符合《国防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的有关精神,符合我省实际情况,结构比较合理,内容基本可行,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同时,为进一步完善《条例(草案)》,提出以下修改意见:

《国防教育法》第四条规定的国防教育的方针和原则是:“国防教育贯彻全民参与、长期坚持、讲求实效的方针,实行经常教育和集中教育相结合、普及教育与重点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与行为教育相结合的原则,针对不同对象确定相应的教育内容分类组织实施。”《条例(草案)》第三条同样是国防教育方针和原则的规定,但缺少“针对不同对象确定相应的教育内容分类组织实施”的内容,表述不够全面,建议按照大法的规定补充完整。

此外,《条例(草案)》一些条款的文字表述需要进一步斟酌修改。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关于《江苏省国防教育条例(草案)》

审议结果的报告

——2008年11月16日在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上

省人大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王腊生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江苏省国防教育条例(草案)》(以下简称草案)已经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初次审议。委员们认为,为了适应国防教育新形势的需要,进一步增强公民国防观念,发扬爱国主义精神,重新制定国防教育条例十分必要。草案内容基本可行。同时,委员们也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和建议。会后,省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书面征求了十三个省辖市和有关省人大代表、立法咨询专家的意见,到盐城、连云港市进行立法调研,并召开了由省有关部门参加的征求意见座谈会。2008年11月3日,省人大法制委员会召开全体会议,对草案进行了审议,省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委员会有关负责同志列席了会议。现将审议结果报告如下:

一、关于政府和有关部门、单位在国防教育中的职责

1、有些委员提出,国防教育需要在政府领导下开展,草案应当明确政府在国防教育中的职责。因此,建议增加一款作为草案第四条第一款:“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领导本行政区域内国防教育工作,并将国防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单位开展国防教育

和公民接受国防教育创造条件。”

2、有的委员和地方提出,草案对政府有关部门国防教育的职责规定比较笼统,建议分层次对部门的职责作出规定。有的委员和专家提出,地方性法规不宜规定党委部门的职责。因此,建议将草案第七条修改后作为草案修改稿第七条第一款:“文化宣传、新闻出版、广播电视部门应当把国防教育列入社会宣传、教育规划,根据形势和任务的要求,组织做好国防教育的宣传工作。”将草案第九条修改为:“民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应当结合拥军优属、安置转业退伍军人,开展国防教育活动。”“公安、司法行政部门应当结合维护社会治安和法制宣传等工作,开展国防教育活动。”“科技、国家安全、财政、建设、交通、体育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结合工作特点,做好有关国防教育工作。”

3、有的地方建议明确居(村)民委员会在国防教育中的具体职责。有的委员和专家认为,草案规定居(村)民委员会向居(村)民普及必要的军事技能在实践中做不到,建议删去。因此,建议将草案第十一条修改为:“城市居民委员会、农村村民委员会应当将国防教育纳入社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结合征兵工作、拥军优属以及重大节日、纪念日,开展国防教育活动。”

4、有的部门提出,草案没有对在国防建设中具有特殊任务的企业事业单位的国防教育职责作出规定。因此,建议增加一款作为草案第十三条第二款:“承担国防科研生产、国防设施建设、国防交通保障等任务的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根据所担负的任务,制定相应的国防教育计划,有针对性地对职工进行国防教育。”

二、关于国防教育的重点和形式

1、有些委员、省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委员会提出,国防教育需要突出重点,草案关于国防教育重点对象的规定不够明确具体。因此,建议将草案第十七条修改后作为草案修改稿第十六条:“国防教育分为重点教育和普及教育。”“国家机关、社会团体的工作人员,企业事业单位、 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负责人,民兵、预备役官兵和学生接受重点教育。其他公民接受普及教育。”

2、有的地方和部门提出,学生接受国防教育要有成绩登记。有的委员和专家提出,学生军事训练需要加强安全防范,确保人身安全。因此,建议在草案第二十条第三款、第四款中分别增加规定,要求有关学校对学生接受国防教育情况进行考勤登记,军事训练成绩记入学籍档案。同时,建议增加一款作为草案第二十条第五款:“学校应当依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合理安排军事训练的时间、科目和强度,采取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

3、有的委员提出,草案应当明确全民国防教育日的具体日期。有的部门建议明确在全民国防教育日活动中集中开展国防教育活动的具体形式。因此,建议将草案第二十四条修改为:“每年九月的第三个星期六为全民国防教育日。在全民国防教育日活动中,国防教育委员会和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报告会、知识竞赛、文艺演出、图片展览、参观国防教育基地等形式,集中开展国防教育,增强教育效果。”

三、关于国防教育的保障

1、有的地方提出,学校组织学生军事训练所需的经费,政府财政应当予以保障。因此,建议将草案第二十五条第三款修改为:“学校组织学生军事训练所需的经费,应当按照现行财政管理体制,纳入学校主管部门预算管理,合理确定人均经费标准,实行综合定额拨款。学校主管部门应当将该项经费拨付有关学校,专门用于学校开展军事训练。学校不得增加学生负担。”

2、有的委员和部门提出,做好国防教育工作需要有相应的师资队伍,草案应当对师资队伍建设作出规定。因此,建议增加一款作为草案修改稿第二十五条第一款:“县级以上地方国防教育委员会应当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做好国防教育教员的选拔、培训和管理工作,加强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同时,增加一条作为草案修改稿第二十七条:“国防教育教员分为专职教员和兼职教员。专职教员应当具备教师任职资格或者是军队派遣的军官,主要承担高等学校、高级中学和相当于高级中学的学校国防教育教学和学生军事训练。兼职教员主要协助机关、学校、社区、农村和企业事业单位组织开展国防教育教学和活动。”

3、有的部门提出,国防教育教材应当分层次编写,突出针对性。有的地方建议明确利用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宣传国防知识。因此,建议将草案第二十八条修改为:“省国防教育委员会应当组织编写国防教育基础知识教材,面向社会普及国防知识。”“各地区、各部门应当依据国防教育大纲,结合各自的特点,组织编写国防教育应用教材,针对不同类别教育对象开展国防教育。”“广泛利用音像、影像、电子读物、互联网等现代教育教学手段,传播和普及国防知识。”

4、有的委员和地方认为,为了更好地促进国防教育工作开展,国防教育基地以及有关场所对有组织的国防教育活动,应当免费开放。因此,建议删去草案第二十九条规定中的“优惠”和“逐步”。

5、有的专家提出,为了保障国防教育活动能够得到正常开展,对参加国防教育活动的人员所占用的工作时间,有关单位应当予以保障。因此,建议增加一条作为草案修改稿第三十条:“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人员参加有组织的国防教育活动,应当视作工作出勤,所在单位应当给予支持和保障。”

6、有的地方和部门建议增加对开展国防教育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的内容,以使国防教育得到有效实施。因此,建议增加一条作为草案修改稿第三十一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和国防教育委员会,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开展国防教育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考核评估,保障国防教育的落实。”

此外,根据委员们的意见,还对草案作了部分文字、技术修改,并对有关条款的顺序作了相应调整。

法制委员会已按照上述修改意见,提出草案修改稿,建议本次常委会会议审议后通过。以上报告和草案修改稿是否妥当,请予审议。




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诉讼案中相关责任主体问题探讨

王政


  在汽车等交通工具日益大众化的时代,每天都有大量的交通事故在随机的发生。目前,在法院所受理的民事案件中,因交通事故而引发的损害赔偿纠纷案件已占据相当的权重比例。然而,对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主体如何确定这一大众化的问题却在司法实践中因缺少法律的明确规定而让人观点不一、争执不休。司法实践中,地方法院在处理此类案件中也具有相当的随意性,尤其是对案件的受理,法院立案部门经常以“案件的诉讼主体不对”为由拒绝受案;另外,即便立案部门不限制,审判人员也会根据自己的主观认识随意决定责任主体的义务有无和大小。针对此种现状,本文不缀浅陋,希望能对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相关责任主体做一下探讨,以引起立法、执法机关和法律从业人员的足够重视。

一、关于肇事司机和肇事单位的责任问题

  关于肇事司机(或驾驶人)的赔偿责任,大家一般不会产生争议。因为司机或驾驶人员的行为是导致交通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按照“过错责任原则”,让司机或驾驶人作为交通事故的赔偿一方当事人理所当然。然而,司机或驾驶人员的赔偿能力有时是非常有限的,且发生交通事故时往往是其在履行职务,是受雇于他人或某一单位;另外,在某些交通事故案中,司机或驾驶人员也会因事故受到伤害,往往也是受害的一方当事人,其本身也应因雇佣或劳动关系而得到赔偿。故在此类交通事故中,司机或驾驶人员的赔偿责任应该由司机或驾驶人员的聘用人员或聘用单位直接承担,而不应该由肇事司机或驾驶人承担(当然,肇事司机或驾驶人存在故意或重大过失行为的除外)。但是,在诉讼中,对于是否存在雇佣关系的举证责任,我们认为,司法机关应当合理进行分配,司机或驾驶人一方当事人应承担主要举证责任。如果司机或驾驶人不能证明存在雇佣关系的,其仍然主要承担或与其他责任主体一起承担连带的损害赔偿责任。

二、关车辆所有人(或车主)的赔偿责任问题

  在事故中,如果车辆的驾驶人与所有人属于同一主体,大家对赔偿责任的承担一般是不会产生争议的;如果车辆的使用人与所有人属于同一主体,大家对赔偿责任的承担一般也不会产生争议。但是对于事故车辆的所有人与使用人不一致的情况下,大家对车辆所有人是否承担赔偿责任却往往产生争议。依据我国原《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第三十条的规定,车辆所有人责任为垫付责任。现该办法废止后,新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对车辆所有人责任并没有明确规定,这明显属于立法的空白。目前,关于车辆所有人应承担连带侵权损害赔偿责任的主要法律依据是参照我国《民法通则》第123条之规定的特殊侵权民事责任。
  车主承担连带赔偿责任的经典解释是:机动车本身是一个带有危险性的交通工具,车主作为机动车所有人,应当对车辆承担一种监督管理职责。对车辆不在自己控制时,必须认识到这一高度危险物可能会给他人造成损害。车主作为车辆所有人,其将带有危险性的交通工具借用或出租给他人使用表明其本身存在过失。该过失行为与肇事者违章驾驶导致交通事故发生的过失行为共同导致了受害人物质和人身受到损害,因此车主应当与肇事者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考虑到在交通事故当中大部分开车的司机没有赔偿能力的现实,为了更好地维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依照公平原则,要求车主承担连带民事赔偿责任是为大家所普遍认同的法理。但是民事赔偿责任毕竟不同于交通事故责任,车主在交通事故案件中往往并没有违法或过错行为存在,如果一味要求车主按“无过错赔偿责任”承担连带赔偿责任,也往往有失公正,至少法律对车主的“无过错赔偿责任”作出明确的限制性规定(比如规定车主无过错责任的适用条件和承担赔偿责任的最高限额等)。这样才能避免引起人们认识的分歧和司法实践的混乱。

三、关于保险公司的责任问题

  根据现行《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十七条规定,“国家实行机动车第三者强制责任保险制度,设立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该法第七十五条的规定,“肇事车辆参加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的,由保险公司在责任限额范围内支付抢救费用”。该法第七十六条规定,“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
  尽管现行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对保险公司在道路交通肇事中的救助费用垫付和支付责任作出明确规定,但关于《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一直没有出台,司法实践中一直缺乏可操作性的规范,让受害者往往无所适从。
  这些问题在以下这个案例中已经有所反映。2004年7月3日的人民法院报登载的一篇报道《肇事车主不知去向受害家属无钱救治一保险公司被裁定先支付费用》的内容是,江苏省太仓市法院受理的一起案件,受害人家属在肇事人去向不明的情况下直接将保险公司告上法庭,同时申请先予执行。法院依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五条的规定,裁定保险公司在责任限额范围内支付抢救费用。这篇报道反映了两个值得注意的问题,1、受害人对保险公司是否有直接请求权?2、保险公司应怎样先予支付抢救费用?
  针对第一个问题,受害人状告保险公司的请求权基础怎样定?受害人要求加害人赔偿是以侵权为基础,加害人(被保险人)要求保险公司赔付保险金是以双方签订的保险合同为基础,而在受害人与保险公司之间不存在直接的法律关系,以往就有法院以受害人不具备诉权的理由裁定驳回起诉。在法律没有对受害人的直接诉权作出规定的情况下,法院受理此类案件是否合适?笔者建议对受害人的直接诉权在立法中加以明确。如我国台湾《强制汽车责任保险法》第二十八条规定,“被保险汽车发生汽车交通事故时,受益人得在本法规定之保险金额范围内,直接向保险人请求给付保险金”(这里的受益人为受害人本人,在受害人死亡的时候为受害人的继承人)。在法律上明确规定受害人的直接求偿权,降低受害人索赔的成本,体现对受害人利益的保护,符合现代社会立法、司法“人本主义”的价值取向。
  针对第二个问题,怎样保证保险公司快速支付抢救费用。《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五条规定的目的就是为了保证受害人在受到损害后能够得到及时充分的救助,但是如果没有相应的配套制度的约束,就会产生保险公司在被告上法庭之后经法院裁定先予支付救助费用的情况下,才向受害人支付抢救费用的现象,这样一来,立法的目的虽好,但实际上却没有得到实现。对此,笔者建议,是否可以由保监会制定相应的规定,明确保险公司先行支付抢救费用的具体程序以及在何种情况下保险公司可以向加害人(被保险人)行使求偿权,以及如果没有及时赔偿对保险公司有怎样的处罚措施等等,只有对保险公司的权、责、利加以明确,才能保证这项制度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不致于走样变形。

四、关于医疗机构的责任问题

  作为职业的医疗机构,对受伤人员进行及时抢救或救助不仅应体现在医疗道义上,更应该体现为一种法律责任。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五条的规定,医疗机构对交通事故中的受伤人员应当及时抢救,不得因抢救费用未及时支付而拖延救治。肇事车辆参加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的,由保险公司在责任限额范围内支付抢救费用;抢救费用超过责任限额的,未参加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或者肇事后逃逸的,由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先行垫付部分或者全部抢救费用,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管理机构有权向交通事故责任人追偿。根据上述规定,不难得出下列结论:1、该法赋予医疗机构及时抢救受伤人员的义务;2、该法对医疗机构因及时抢救受伤人员而支出的(或者拟支出的)费用给予了相应的保障。但是,该法没有对医疗机构的不作为制定相应的罚则。笔者认为,通常情况下,医疗机构与患者之间形成医疗服务合同关系,适用合同法的规定来规范其相互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但医疗机构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五条的规定,对交通事故中的受伤人员的抢救是一种法定义务。医疗机构怠于履行该义务,对受伤人员造成损害的,应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而非违约责任。

五、关于交通肇事损害赔偿案诉讼主体的确定问题

  依据最高人民法院《民事案件案由规定》(法发〔2008〕11号)之内容,民事案件的案由是按照不同的法律关系性质来进行分类的,基本上一个案件只涉及一种法律关系。司法实践中,当事人就受损权益争执提起诉讼时,在涉及多个诉讼主体和多重法律关系时,立案审查人员往往以法律关系不明确或案由不统一为由不予立案,或者要求起诉人必须减去某些被诉主体和相关利害第三人后才肯立案。这样无疑就会给当事人纠纷解决带来了讼累,使本该一案就能解决的纠纷必须拆散成多个案件纠纷才能解决。就交通肇事案件而言,在不同的当事人之间可以产生多重法律关系,比如肇事者与直接受害人之间的侵权法律关系、投保人与被保险人之间的保险合同法律关系、肇事者或受害人与相关单位之间的劳动或雇佣法律关系、受害人与救护义务人之间的类似侵权法律关系、受害或肇事车辆与车上乘客或货物主人之间的运输合同法律关系,等等。无疑这一系列的法律关系使得交通肇事案件的法律解决变得异常的复杂,而且直接影响到相关当事人的现实利益或责任承担。
  当然,从司法审判角度讲,一个案件如只涉及一种法律关系、只涉及原被告双方法律主体的话是最容易审理清楚的。但是,从司法资源有效利用的角度看,因一个事件所产生的纠纷,依据不同的法律关系分成多个案件予以解决实际上也是对司法资源最大的浪费。另从受害人权益救助讲,一个案件中如不能尽量把所有相关当事人追加上,自然不利于受害人权益的实现和各方当事人之间诉讼权益的平衡。
  从立法的角度讲,我国《民事诉讼法》在“诉讼参加人”一章中明确规定了共同诉讼和第三人参加诉讼制度。也就是说,从民事诉讼立法本意讲,也并非一次诉讼只能解决一种法律关系的纠纷,关键是看各种法律关系或法律责任之间的关联性、紧密型。司法现实中,也确实存在多种法律关系纠纷一并审理一并解决的具体案例。如在交通肇事案件中,大量存在受害人将保险公司和肇事司机、肇事车辆所有权人一并列入被告进行诉讼的案例。有鉴于此,笔者以为:法院在受理交通肇事案时,对案件诉讼参与人应放宽要求,对案件所涉及的法律关系不应仅限定在同一法律关系层面上。也就是说,受害人在选择直接侵权责任人作为被告进行诉讼时,有权直接选择保险公司、救助医院、相关雇主或其他责任人、权利人等案件相关利害人一并参加诉讼,法院不应借故属于不同的法律关系或诉讼主体不对而进行排斥。对于保险公司、救助医院、相关雇主或其他责任人、权利人等在诉讼中的主体地位,笔者认为应定性为诉讼第三人(包括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或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较为适当,而不应当被列为共同被告或原告。

  总之,交通肇事案件每天都在发生,其间所涉及到多重法律关系和解决途径也并非本文所全部囊括的,希望大家能在司法实践中共同探讨,不断提出真知卓见。

(作者简介:王政,系中企国盛律师事务所合伙律师,现为北京市律师协会公司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公司证券、房地产和诉讼等方面的法律业务,擅长刑事辩护,具有多年律师执业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