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工作机构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16 09:55:03   浏览:9170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工作机构的通知

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工作机构的通知

教办〔2007〕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招生委员会办公室,计划单列市教育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为理顺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管理体制,加强统筹管理,积极推进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制度建设,进一步规范招生秩序,创造公平、公正、公开的招生环境。现就建立健全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机构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建立健全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机构。各地要加强由教育行政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由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发展规划和招生等部门共同参与的省(区、市)、市(地)两级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工作领导小组。从实际出发,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尽快建立健全省(区、市)、市(地)、县(市、区)三级统筹管理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工作办公室(简称中招办),在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统筹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工作。
  二、明确中招办的具体工作职责。根据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执行教育部和省级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制定的招生政策和措施;开展招生咨询和招生宣传工作;统筹规范招生秩序;统筹向考生和社会公布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计划和招生信息,统筹组织报名;对应届初中毕业生实行一考多分流,统筹协调高中阶段普通高中、普通中专、成人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民办学校等招生录取工作;建立初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信息系统,实现计算机网上录取;制订规章制度,提供公平、公正、有序的招生环境和优质服务,维护招生学校和考生的合法权益。
  省级中招办负责执行教育部下达的中等职业教育跨省招生来源计划,组织省属中等职业学校、跨省或跨地区以及东西部地区中等职业学校联合招生合作办学的招生录取工作。跨省、跨地区招收的学生毕业当年不得参加跨省招生的中等职业学校所在地组织的高等教育升学考试。
  市(地)、县(市、区)中招办在省级中招办的统筹协调下,统筹协调所在地高中阶段教育学校的招生录取工作。对各类学校新生报到后出现的缺额,应及时组织补录。
  各地要按照已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中考改革方案,继续做好普通高中招生工作。
  三、加快招生工作信息化建设。教育部今年内要建立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推进招生网上录取工作和学生电子注册制度的建设。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初中毕业生招生情况的监控和管理,保证录取结果的真实准确,按照中招办录取审批后的新生名册建立新生学籍,并以此作为发放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的重要依据。未经录取审批和无电子档案材料的考生,不得建立新生学籍。
  四、各地中招办要做到招生政策公开,学校招生资格公开,招生计划公开,录取信息公开,考生咨询及申诉渠道公开,重大违规事件及处理结果公开,推进招生工作“阳光工程”。要进一步规范招生机构和招生行为,严禁违规招生,严厉打击非法招生中介和招生欺诈行为。除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确定的招生机构外,任何机构不得从事高中阶段学历教育招生工作;任何学校不得委托个人或中介机构组织参与招生。对违反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政策、扰乱招生秩序、非法办学、非法招生、有偿招生、违反国家有关规定乱收费的,要追究当事人及主管单位负责人的责任,并予以严肃处理。
  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按照本通知和《教育部关于统筹管理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精神,切实加强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工作机构的建设。可以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对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工作做出相关规定,指导做好招生工作。各地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部门要积极参与、共同做好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工作。
                               教育部
                            二○○七年六月七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2003年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要点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安监管政法字[2003]16号

2003年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要点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各煤矿安全监察局及北京、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煤矿安全监察办事处:

现将《2003年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二00三年二月十七日



2002年,全国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按照全国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局《2002年全国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要点》(安监管政法字[2002]6号)的要求,宣传党的安全生产方针和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认真组织开展了“全国安全生产月”、“安全生产万里行”、“安康杯”竞赛、“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等一系列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活动。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以下简称《安全生产法》)颁布后,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形成强大的宣传声势,对营造“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舆论氛围,提高全民的安全意识,推动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促进全国安全生产稳定好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

2003年,全国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要继续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十六大精神,统一思想,振奋精神,坚定信心。全年宣传教育工作要以实施《安全生产法》为主线,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着眼于建立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继续深化专项整治,依法强化监督、监察,巩固发展全国安全生产总体稳定、趋于好转的形势,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把宣传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重点工作如下:

一、抓住精髓,把握灵魂,深入宣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要认真贯彻国家局党组《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的通知》,积极、全面、准确、深入地学习宣传十六大精神,在贯彻落实上下功夫。要紧密联系实际,坚持用十六大精神指导实践,将搞好安全生产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紧密联系起来,充分认识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高度重视安全生产,保护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安全”要求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全面推动安全生产工作。

二、围绕中心,突出重点,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围绕全国安全生产工作会议提出的2003年安全生产工作重点和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总体目标,大力宣传抓好完善安全监管工作机制、健全安全生产法律体系、建设安全监管监察队伍为主要内容的“三件大事”,加快安全生产法律、信息、技术装备、宣传教育、培训和矿山应急救援“六个支撑体系”的建设,积极推进安全生产思想观念、监管体制和机制、监管手段、科技、文化的“五项创新”,为实现2003年安全生产工作的具体目标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三、继续搞好《安全生产法》的宣传,加强安全生产法制教育。《安全生产法》是安全生产的基本法,全面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安全生产法》是今年工作的主线,也是“四五”普法的重要内容,要采取多种形式,将其贯穿到全年工作中去,贯穿到安全生产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中去。要提高安全监管、监察人员的执法水平。要从上到下强化安全法律意识,规范安全生产行为,切实履行《安全生产法》规定的法定责任和义务,努力提高全民的安全生产法制观念和守法的自觉性。

四、继续配合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作为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一项重要内容,今年要在重点行业、重点地区和重点企业继续推进和深化。要结合安全监察、专项督查和事故查处,搞好安全警示教育,与新闻媒体加强联系与协作,对那些有法不依、安全隐患严重、管理不善并导致重大事故的典型进行揭露和批评。通过舆论引导,强化“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强化安全生产法律意识,促进安全生产状况的稳定好转。

五、精心组织开展好“全国安全生产月”、“安全生产万里行”等宣传活动。在总结借鉴以往经验的基础上,2003年的活动要搞得有声有色,丰富多采,注重实效,更有针对性。积极倡导安全生产和安全生活方式,提高全民的安全意识,进一步推动全年的安全生产工作。

六、宣传先进,争创先进,加强队伍建设。国家局在年初召开的全国安全生产工作会议上命名表彰了2002年度全国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先进单位、煤矿安全监察先进办事处、模范安全生产监察员及先进个人。要大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在全系统培育“五种精神”:热爱事业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不计名利、公正无私的奉献精神;不怕困难、吃苦耐劳的奋斗精神;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团结战斗、密切配合的协作精神,形成学习先进、崇尚先进、赶超先进的良好风气,建设一支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特别能战斗的安全执法队伍。

七、大力倡导安全文化,提高全民安全素质。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从人的需求出发,把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爱护人作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的基本出发点,运用各种方式,传播安全文化,营造安全文化的环境,达到启发人、教育人、提高人、约束人和激励人的目的,进而提高全民的安全文化素质。

八、构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体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各级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和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要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进一步加强领导,逐步建立健全宣传教育队伍,还要善于借助社会上的各种宣传力量,共同构筑安全生产宣传教育网络,全面提升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水平。

做好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十分重要,任重道远,新的一年,面临极好机遇。我们要不辱使命,振奋精神,扎实工作,努力开创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江苏省公共场所治安管理办法

江苏省政府


江苏省公共场所治安管理办法
江苏省政府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公共场所的治安管理,保障公众活动正常开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公共场所是指从事文娱、体育、贸易和旅行游览等活动而形成的群众集散场所,包括:
(一)电影院、剧场、书场、俱乐部、群艺馆、青(少)年宫、文化宫(馆、站);
(二)舞厅、咖啡馆、酒吧间、餐(饭)馆、茶社、音乐茶座、录像放映点(厅、室)、游艺厅(室)、游乐场以及举办桌球、康乐球和电子游艺活动的场所;
(三)体育场(馆)、游泳池(馆)、溜冰场和营业性的射击场;
(四)博物馆(院)、展览馆、图书馆;
(五)各类集贸市场、专业市场和大型商场(店);
(六)临时举办大型订货会、展览会、展销会、物资交流会的场所;
(七)车站、码头、民用航空站及其广场;
(八)其他供群众聚集进行社会活动,应进行治安管理的场所。
附设旅社的停车场、公园、风景游览区应按照本办法和有关专项管理规定办理。
第三条 公共场所开放和使用必须具备下列安全条件:
(一)建筑物和各项设施坚固安全,出入口、通道保持畅通,方便疏散;
(二)消防设施齐全有效,放置得当;
(三)电器设备符合安全标准,夜间开放的公共场所,有足够的照明设备和停电时必要的应急措施;
(四)其他必要的安全条件。
第四条 开办本办法第二条(一)、(二)、(三)项规定的公共场所,须经所在县(市、区)公安机关安全检查合格并发给合格证明后,有关部门方可批准开业。
临时举办千人以上的大型订货会和累计人数超过万人的展览会、展销会、物资交流会,灯会、文艺演出、体育比赛,以及其它群众性集会,须经所在市、县(区)公安机关审查同意。
公共场所营业单位兼并、租赁、分立、歇业、停业或转业,应向原批准发照机关办理相应手续,并报公安机关备案。
第五条 公共场所举办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是主要治安责任人(个体工商户开办的公共场所,其业主即为治安责任人),必须对所管辖范围内的安全负责,落实各项安全措施,积极维护治安秩序。
规模较大、治安情况复杂的营业性公共场所,可以建立治安保卫组织,配备相应的治保、联防或纠察人员,或委托保安服务公司,或由单位解决编制、经费,报经公安机关批准,建立治安派出所或民警值班室,负责维护治安秩序。专职治保、联防人员,应经公安机关业务培训,培训经
费由单位负担。
第六条 公共文娱、体育、集贸等场所的主管部门或单位,应根据安全工作的需要和实际情况,制订游客(顾客、观众)须知,张贴在显要位置,并反复宣传。
凡不准公民进入的区域,必须设置明显标记或护栏。
出售门票的公共场所,应根据场地面积,核定人员容量,不得超员售票。
第七条 公民在公共场所活动,应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遵守公共场所各项制度,自觉服从管理。
(一)不准在公共场所内吵闹、起哄、喧哗;
(二)不准向场内、舞台抛掷杂物;
(三)不准在公共场所卖艺、乞讨、强行兜售商品;
(四)禁止污损、毁坏公共场所的建筑物和各项设施;
(五)禁止有碍社会风化的其他行为。
第八条 严禁非法携带枪支弹药、管制刀具和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等危险物品进入公共场所。
严禁打架斗殴、酗酒滋事、调戏妇女、盗窃、赌博、卖淫嫖宿、贩卖票证、传播淫秽物品和进行封建迷信等违法犯罪活动。
第九条 在公共场所燃放烟花爆竹,应经所在地公安消防部门批准,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第十条 公安机关是公共场所治安管理的主管部门,对公共场所的治安管理,实行属地管理,由当地公安机关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查处违法犯罪活动。
文化、工商行政管理、广播电视、城建、城管、园林、交通、体育、商业等部门应积极协助公安机关共同搞好治安管理。
第十一条 公安人员到公共场所执行公务时,应佩带明显标志或主动出示证件,文明执勤,依法办事。公共场所的工作人员和个体经营人员,以及在场的其他公民,应如实反映情况,积极协助工作。
第十二条 对违反本办法的单位和个人,由公安机关视其情节轻重,依法给予警告、罚款、治安拘留、劳动教养等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应予停业整顿、吊销营业执照的,由公安机关会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
第十三条 对模范执行本办法,作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主管部门或其所在单位给予表彰或奖励。
第十四条 本办法由省公安厅负责解释。
第十五条 各市人民政府可根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或单项管理规定。
第十六条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施行。
注:江苏省人民政府1989年3月22日苏政发〔1989〕47号文印发



1989年3月22日